答案: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履园丛话》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这说明,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 为一种境界, 一种追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人们获得真知的途径,强调了读书学习和亲身实践的重 要性。我认为,二者同等重要,都能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能力,我们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关于读书,中外先哲有过许多脍炙人口的箴言: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 可以医愚”;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曾 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些名言都旨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开卷有益,读书有益。读书能让人通过别人的视角看世界,书里有漫长的历史,有精彩的故事 ,有广博的智慧,有那些因时间和空间的阻碍我们无法亲听、亲见的一切。书籍,为我们的心灵开了一扇窗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常有所得,常悟常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是以最低的成本了解世界间接经验的方式,而“行 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不经蜀道,不知蜀道之难 ;不见长江,不知长江之急;不登华山,不知山峰之险。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才是 属于自己的真正的路。人只有在行走中才能遇见不同的坐标,在行走的路上,我们会经历未曾经历的,体验 未曾体验的;会遇到很多人和事,他们会告诉我们不同的故事和人生,这远比书上的文字鲜活生动。行走是 进入生活的一种态度,只有切身体察,身体力行,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才会学会分析和判断,并从中 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才能把书中的知识升华为能力和智慧。明代圣人王阳明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的思想。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我们不仅要认识,而且要不断实践。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 来,才能称得上“善”。只有知行合一,去看、去听、去感觉,才能真正认识这个世界,感悟这个世界;只 行路,不读书,即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会感到迷惘。所以要边读书边行路,做到知行合一,把书上读到 的在行路中印证,把路上看到的在读书中领悟;用读书来指导行路的方向,用行路来加深对读书的理解。这样才能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见地。清代的学者梁绍壬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无论是读书还是行路,都是为了增 长见识,对世界、对人生有自己的深刻体会,二者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