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答: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假设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式进行的、劳动生产率极低的农业部门;一个是以现代方式进行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较高的工业部门。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又需要农业部门提供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因此,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可概述如下:工业部门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直到两个部门收入水平达到一致,然后劳动力流动就实现了均衡。这个二元经济结构假设虽然是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的,但还不是完全符合。比如在中国,以二元社会结构来形容城乡差异就更为妥切;民工背井离乡,从熟悉的乡村来到陌生的城市打工,有机遇也有失望,有获得也有失去,有发展也有歧视压迫,这其中的动力和压力不是简单的收入水平所能比较和衡量的,因此若用整体效用来度量二元社会结构差异,以城乡生活效用一致为均衡条件则更为恰当,这也就是说不能简单地用两部门工资是否存在差异来判断劳动力流动是否达到均衡。其次,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指出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这个过程一直要进行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工业部门吸收完为止,这便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一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才会提高,收入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工业部门想要雇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不得不提高工资水平与农业竞争。农业部门就会像工业部门一样逐渐地实现现代化,二元经济也就变成了一元经济,这就是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对于这些观点,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以中国为例,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上农民就是土地的所有者,因此农民工资水平并不能以农业的劳动边际产出来决定,而应是农业的平均产出;这也就是说,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所指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才能使得农民收入水平提高是不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换句话说,在我国农村依然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农业边际生产率依然很低的情况下,随着农业劳动力投入量的减少,农业工资率仍然会上升,这是因为农业平均产出的提高所致。因此,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依旧巨大来判断廉价劳动力的供给仍将长期继续这一观点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