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 下方输入 要搜索的题目:

试论夷夏之辨的开放性

试论夷夏之辨的开放性

发布时间:2024-11-28 21:32:43
推荐参考答案 ( 由 快搜搜题库 官方老师解答 )
联系客服
答案:1、从文化内涵来说,“有教无类”则是夷夏之辨的重要内涵。“类”在春秋之时的情境中,除了高低贵贱之分外,也指族类、五方之民或夷夏。“教”当然指教育,其内容在春秋时的语境里,应该就是“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的“诗书礼乐法度”,《论语》中的教育内容也正是这些。对于“四夷”的有教无类,《礼记》概括为“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修教”与“齐政”如果从“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来看则是一致的。2、正是从这个内涵立足,夷与夏之间的分别并非绝对的,而是以“礼”为标准,可以相对变化。故而,孔子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杨树达解释说意思是“夷狄尚有贤明的君主,而诸夏反无。”(《论语疏证》)另有孔子的话可应证“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道不行”就是因为诸夏没有贤明的君主,故而“子欲居九夷。”3、这样的一种开放和兼容的精神,根源于西周创制天下的文化开放与政治包容性,经过孔子“有教无类”的阐发与实践,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精神。美国学者顾立雅(Herrlee Creel)也认为“所谓华夏概念的基准自古以来都是文化上的,中国人有其独特的生活,独特的实践文化体系,或冠之以礼。”“这是一个文化涵化的过程,变夷为夏,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主干。”
专业技术学习
专业技术学习
搜搜题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