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为孩子们的音乐”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内容。这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嗓音训练。 1朗诵。内容取自本民族、地区的儿歌、童谣等。在实际教学中常把所学歌词以朗诵形式教给学生,并配以音韵、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等。 比如:老师边用手掌击出节奏边说:“我喜欢咖啡我喜欢茶,我喜欢巧克力跟我做。”再用身体做出一个造型。依照这个例子,每个人分别用相同的节奏边拍手边说:我喜欢XX(两个字)我喜欢X(一个字),我喜欢XXX(三个字)跟我做。其中所喜欢的东西不能一样,“跟我做”的动作造型也不能一样,绝对不可以重复别人说过的或做过的。这个游戏看似简单,但是内涵丰富——有创造力的发挥,有想象力的体现,还有注意力的集中,以及音律节奏的变化。 2唱歌。对于初学音乐的孩子,奥尔夫教学法并不要求他们必须学会读谱。它选择的歌曲多为简单的五声调式,并采用听唱法教学,从感知入手使学生摆脱纯理论的识谱、视唱、乐理知识等的学习。这种方法对于从幼儿园刚走进小学校门的低年级学生更为合适。 2、动作训练:律动、舞蹈、声势、戏剧、游戏等方面的训练及应用。 1声势。是以人体为天然乐器通过拍、打,跺、捻、捶、搓等发出不同力度的声响所具有的姿势。声势通常是和节奏连在一起的。它通过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学生易学易做的方法做一些单声部或多声部的节奏训练,并多以“卡农”形式出现。 例如:在学习节拍时侯,奥尔夫教学法就通过声势练习让学生来体会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强弱规律。 白色杯子请拍手,黑色杯子请跺脚,两个叠加的杯子请嘘声 A 、体会节奏,全都是白色杯子:X X X X X X B 、体会二拍子节奏的强弱关系: 黑 白 黑 白 黑 白 (跺脚) (拍手) (跺脚) (拍手) (跺脚) (拍手) 体会三拍子节奏的强弱关系: 黑 白 白 黑 白 白 (跺脚) (拍手) (拍手) (跺脚) (拍手) (拍手) 体会四拍子节奏的强弱关系: 黑 叠 白 叠 黑 叠 (跺脚) (嘘声) (拍手) (嘘声) (跺脚) (嘘声) 白 叠 (拍手) (嘘声) 2舞蹈。这里指的舞蹈包括律动、表演等。同时,又都不能等同于有关艺术门类的专业概念,而具有“元素性”的含义。奥尔夫教学法所设计的舞蹈对于任何没有学过舞蹈的人也能学会。它所要求的是按音乐的节奏跳、按音乐的形象去想象,最重要的是即兴,学生们可以自由设计,自由编排自己理想的动作。 3戏剧。奥尔夫教学法把本民族的民谣、童话、民间故事等编成音乐舞蹈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歌舞剧。当然,这里一切都是孩子们自己设计的,他们的创造精神在欢乐和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得发展。 4游戏。奥尔夫说过:“所有的音乐教学应当从‘游戏’入手,而通过即兴达到它的目的和成功。”在奥尔夫教学法中要求每一节课都是游戏。当然这种游戏不是单纯地玩,而是通过游戏学习音乐知识。它所设计的游戏都是具有音乐性的,都和音乐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例如播放一段音乐,这段音乐中每隔一小会儿就有连续几节长音,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间隔的时间也长短不定。要求孩子要集中注意力,每当听到这个长音时就要找别人去握手,长音一停就要赶紧松开手自由活动,长音再次一响就要再握手,但必须要换另一个人。在游戏中让孩子体验音的长短。 3、乐器训练:以打击乐器为主的乐器演奏活动及应用。 打击乐器。这里所指打击乐器包括两种。即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如沙球、三角铁、双响筒、手鼓、西斯特等和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如音条乐器(钟琴、钢板琴、木琴等)、定音鼓等。奥尔夫乐器具有简单易奏的特点,以五声音阶为主,通常是为主旋律伴奏。以一个低音或一个五度“波尔动”(通常为调式的主音与属音)或将几个音按固定节奏型组成“固定音型”反复使用于全曲,是奥尔夫乐器伴奏中常用的方式。 奥尔夫认为即兴奏乐是最古老、最自然的形式。他说:“我追求的都是通过要学生奏乐,即通过即兴演奏并设计自己的音乐,以达到学生的主动性。” 乐谱限制了即兴性,使弹钢琴如同操作打印机,演奏者成了乐谱的奴隶。所以奥尔夫教学法在开始不用乐谱,只是让学生即兴演奏,发挥幻想性,以唤起并促进儿童潜在的音乐本能,使学习音乐成为儿童自己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