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网络化、信息化正在逐步成为新的时代浪潮,网络民族主义这一新的社会思潮也随之应运而生,愈来愈引人瞩目。网络民族主义不是一种仅仅因网络而产生的孤立的社会政治现象,它同时也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社会生态因子相互影响的结果,是网民基于民族感情和爱国精神而在网络上表达和传播民族主义情绪、言论、思想的一种社会思潮,同时在某些情况下进行民族主义实践运动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种社会政治现象。
一、互联网助力民族主义传播
互联网实现了民族主义思想观念史无前例的传播:一是完成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融合,个体想象呈现新媒介语境下的特点;二是可以超越时空限制迅速汇聚共同体中的民族主义者,互联网提供了一个民族想象的新空间。传统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叙事由国家宣传机构所垄断,距离大众心理有距离感。而网络民族主义更多出于用户自发产生,具有更强的接近性与吸引力,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提升了大众民族主义的意识增长和话语影响,成为重要的传播载体。
二、全球化加速民族身份建构
在网络时代,时空流动的迅速和全球的文化传播加速了人们的身份危机,身份建构与文化认同问题逐渐凸显。对于中国而言,中国在世界上的角色转换带来的时代自豪感,成为新一代中国网民自我认同的重要来源。随着视觉传播时代的来临,表情包、短视频开始成为民族主义者的情感动员手段,它可以凝聚共识,统一行动,并 赋予其意义之功能。邱林川提出了“图像驱动的民族主义”的概念,并认为视觉图像逐渐成为中国网络民族主义与网络青年政治的中心。同时,大量通过网络发起和动员的民族主义事件也成为民族主义意识加强的重要原因。
三、反华势力激发民族情绪高涨
当前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不仅由于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国际社会上的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等都是国内民族主义升温的直接诱发因素,这种来源于外部势力对崛起中的中国所持有的打击、压制、诋毁等态度势必会激发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近年来,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愈发重要,对外交往更加自信和主动,但随之而来的是,部分西方国家频频在各种国际场合造势,大肆宣扬中国“威胁”,涉及主权、贸易、货币、生态、科技等多个领域,意图污损破坏中国形象,引发国内网民不满,民族主义思潮乘势而上,在华为事件、莫雷事件、所谓“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等事件中,都可以看到民族主义思潮涌动的影子。
在社交媒体上我们所能看到的网络民族主义从帝吧出征到饭圈出征,这些视听时代的新尝试表明了网络青年爱国的热情,但是,我们仍要考虑这样的行为是否只是一种自嗨,或者甚至有可能对外网形成“群体极化”的负面影响。因此,网络民族主义要注重度的把控和对外的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