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文本内容的解读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即所谓“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内容解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解读文本时不偏离文本;而文本内容解读的主观性则使文本内容解读具有差异性,并使文本内容解读具有再创造性成为可能。语文教学设计(实施)中,当语文教师解读文本内容时,语文教师不仅要站在自己的位置上,而且要站在学生的位置上,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解读文本内容。学生的情况是复杂的,其需求也不一致。所以,教师和文本的对话,是从多角度、多需求、多层面与文本进行的对话交流。这样,才能正确解读文本内容,从而完成语文教学设计(实施)任务。在语文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也会出现教师错误地地解读文本内容,偏离文本内容,却将偏离的文本内容当作教学内容,当作对文本内容的创生。为避免无价值或负价值的误读,解读文本内容,就要注意还原文本的语境、正确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认真揣摩文本的语言、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1)还原文本的语境任何言语作品都是特定语境中的产物。然而,随着文本的生成,语境因素自然消失。“言语交际的主要矛盾是言语接受者通过言语‘破译'言语本身所包含的语境信息,也就是以一种与语境生成相逆的心理程序实现一个由言语到语境的过程。”[22]正确解读文本内容,必须准确把握文本生成的语境,在对语境的还原中理解文本内容。例如,《诺曼底号遇难记》文中的“镇定自若”一词,形象地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身处险境,临危不惧,更体现了他舍己为人的精神。教学中,我是这样围绕词语设计教学的:“镇定自若”是什么意思?哈尔威船长在什么情况下镇定自若?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会有什么表现?你从该词读懂了什么?你能读出这样的语气吗?引导学生从这些关键词入手,进行整体分层设计,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准确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情感内蕴丰富的文本,尤其是散文、诗歌,往往以强烈的情感抓住读者的心。对文章的感情基调的理解关乎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正确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至关重要。例如《马说》一文,表达了韩愈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懑 。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揭示了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并发出反问:“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得有理、有力,充满着委屈之情和愤激不平之气,将作者的愤懑表达得极为强烈。但有的老师在范读课文的过程中,读得可怜兮兮、满腔委屈,而愤激不平之气全无。文章的感情基调出现了错误,则对文章的理解难以准确到位。(3)认真揣摩文本的语言语言是文本解读的一个关键抓手,因为意义贮存于语言中,只有理解语言才能揭示意义。作者将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感情、态度转换生成与之大致相应的语言,产生文本。读者理解文本,必须抓住文本的语言,仔细体味、认真揣摩,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正确理解文本内容。有些教师在理解文本语言时出现了偏差,就会误将学生提出的看法和观点、体验和感受当做正确的,结果导致对文章内涵的错误理解。例如: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我就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上,通过对“渐渐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和“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等词语的读中理解和感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层层欣赏,雾凇的柔美、奇特的画面逐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4)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文本的主题是作者在文本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是文本的灵魂。它渗透、贯穿于文本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本中所反映事物、人物等描写对象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读者理解文本,必须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对文章主题的错误解读只能导致结论的谬误。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春》的过程中,我采用了教师点拨,学生用心揣摩,课前课后做练习题,模仿课文写一片段描写校园风景的文章等多种方法来深入理解主题,加深印象,巩固学习成效。正如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方智范所说,老师自己阅读课文的过程,就是自己心智完全投入的过程,课标很强调自己的体验,自己没有这个体验的过程,不可能在课堂上让学生投入。这是生命体验的过程,不入乎其内,就无法出乎其外。这样读出的东西才是有血有肉的,自己不被感动,而贴标签,教参本来是帮你的,但却成为了障碍,隔断了你和作品之间的交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