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在教育领域中,课程是内涵最复杂、歧义最多的概念之一。要研究课程理论,理解课程实践,首先必须对课程的内涵有基本的认识。有关课程的内涵存在着以下几种界说:1.从课程的要素或属性层面界定:(1)课程作为学科(科目)。这种观点一方面强调知识的共性,即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权威性,容易陷入“学科本位”、“教材本位";另一方面强调知识的学科分类性,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去综合化”、“去活动化”、“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轻行”、“缺乏内在动机”;(2)课程作为经验。这种观点强调知识的个性,即知识的建构性、体验性,重视学习者个体亲身经历,容易陷入“学生中心”、“儿童本位”。2.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界定:(1)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这是刚性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结果而预7先拟定的教学内容,强调结果和预设,便于行政控制;(2)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这是弹性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个体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强调过程和生成,提倡对话互动。3.从课程的层次或结构层面界定,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可分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实行的课程、经验的课程等诸多层次。通过以上对各种课程内涵的考察可以发现:每一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内涵界说都有合理性实施价值,但同时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每一种课程内涵界说都隐含着界说者的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因此,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要的不是选择何种课程内涵界说,而是要意识到各种课程内涵界说所涉及的问题以及它在实践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以便根据课程的目标和实际情境的需要,做出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