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答: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学校师生关系可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划分,有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发生的教育教学关系,有为满足交往需要而在学校师生间形成的人际关系,有师生主体及相互之间的心理关系,有为遵循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而形成的社会道德关系等。(1)教育教学关系师生的教育教学关系:是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通常情况下,这种教育教学关系不为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意志所左右,而是由学校教育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教师和学生各自的地位、任务、职责,注定了两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然会形成一种授受关系。处于教育教学的主导地位的教师,如何处理授受关系,对教育质量和水平有直接的影响。①从教育内容上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教师的知识、经验、智力结构,显然要比学生丰富、成熟和全面,教师要把这些优势转化为行动的动力和过程,通过一定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吸收经验,开发智力,完成教育教学任务。②从教育过程上看,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才能使教育效果更加明显。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的活动过程,只有双方共同作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是单方面受学校教师影响,而是不断地与教师进行互动,做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人。③从教育结果上看,要促使学生自主和谐发展。教师的教育活动,不只是完成一定的知识灌输、技能培训或者道德阐释,最终是要实现培养人的目标。教育目的的规范性和强制性,说明教师应该把最终的结果放在学生的发展上,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身心和谐、自主发展、自我完善。可见,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应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既要有的放矢、统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也要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有一定的自我发现能力和自我展示的余地。(2)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交往形式表明师生之间存在着重要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也是社会人际关系在学校的直接反映。①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的、友好相助的关系。传统的“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和其他人际关系一样,师生关系正在向文明健康的方面发展,民主的、友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极大地维护社会价值体系和伦理道德关系,使人与人之间变得相互尊重、和善与互相体谅、理解。②师生关系应该是个体独立又平等的关系。现代社会强调尊重个性,尊重人的独立性,任何“强加”、“特权”都会损害社会的公平与信任,因此,师生之间不存在哪一方百分之百对,或者百分之百错的问题。谁的言行是真理、反映科学,谁就正确,就值得肯定和尊重。因此,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共同提高。(3)心理关系心理关系主要包括师生之间,的认知关系与情感关系两个方面。①师生间的认知关系。一切心理关系都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师生之间的认知也要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教师力求对学生认识客观、公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防止在学生心目中造成消极的印象。由于师生之间的认知又具有相互反馈的特点,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公正的认卸可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反之,教师对学生的偏见必将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这会进一步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不良印象。因此,师生间要建立积极肯定的态度或认知关系。②师生间的情感关系。师生间情感关系对教育效果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会因教师的鼓励、支持而更加勤奋地学习,而教师也会因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而更加热爱教育工作。这样,双方相互接近,真诚对待,有了困难和矛盾积极协商,共同解决。(4)道德关系从社会角度看,师生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教师对学生在知识、智力、思想、人格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师生关系还表现为道德关系。这就要求双方在教育过程中都应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有着明确的责任感、义务感。而教师的道德观、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师生间的教育教学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关系和道德关系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一种关系的变化,必然带来其他关系的调整。因此,理论上的师生关系分类,并不证明在处理师生关系时,要分别对待,各自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