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新闻专业主义起源于美国政党报纸解体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信念,强调媒介作为社会公器,应当以专业知识为核心服务于公共利益,要本着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摒除政治和市场的干扰。而在社会化媒体当行的如今,个人传播节点的情绪化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核形成对冲。后真相时代,情绪比理性更容易得到传播,这些不断添加的个人情绪色彩评论,使得意见态度凌驾于事实之上,甚至事实与意见的边界都逐渐模糊。这种严重与新闻专业主义理想对立的状态,使得专业主义陷入解构风险。
一、专业性解构:网状传播兴起,稀释传媒权威
新媒体时代下,卡斯特的网络社会成为现实,“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情况打破了新闻专业主义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专业控制模式,而没有专业主义的把关,信息传播不免充满谣言和个人情绪,而个人对于知识(通常是谣言)的庸俗解读降低了公众接受信息的成本,反倒致使专业媒体的权威性被稀释。
二、真实性解构:速度消灭事距,新闻把关缺失
在秒速时代,坚守专业性和理性意味着放弃第一新闻落点,成为新闻考古,因此常出现断言式新闻的现象。“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便是典型案例,为了保证时效,新闻把关缺失,每天都有“事实”与“真相”引发热议、争鸣、撕裂,人们信以为真的评论,精力旺盛的分享,即使基本事实动辄大逆转,人们也不知疲倦,新一轮评论分享接着开启。
三、客观性解构:情绪埋没理性,事实退居次席
网络碎片化传播下,往往都是信息伴随着意见的表达和传递,人们在乎的不是真相,而是情绪的宣泄、情感的共鸣。在逆火效应的心理作用下,个人拒绝接受和自己意见相反的温和说服意见。而在信息茧房圈层化的结构中,也使得网络上形成了特殊而极端的意见气候,事实无法发声,被迫退居其次。
后真相时代,人们需要重新高举真相的大旗,不被民意裹挟,而应当切实提供冷静客观的另一种声音。正是因为网络传播时代,后真相愈演愈烈,新闻专业主义才有价值,否则,新闻媒介失声,媒介环境充斥着各种情绪和对立,而受众也将失去获得较为中立信息的唯一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