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中拉能源合作也面临诸多障碍,投资风险不容忽视。这些障碍包括政治风险、油气对外合作政策调整方向的不确定性、社会风险、环境保护和劳工权益因素的影响、美国因素以及拉美地区日益激烈的油气市场竞争格局。(1)谨防政治风险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与中国能源合作项目较多,但政局不稳。能源合作具有外交性质,一旦合作国发生政权更迭,有可能会危及已有的中拉能源合作项目,逼迫中国能源企业离开其能源市场,或通过其他干扰性因素破坏合作。为保全投资和站稳市场,一方面,与尚未签署投资保护协定的国家,尽快签署投资保护协定,为解决投资纠纷预设法律框架:另一方面,加强与不同政党及政治势力沟通,以提高他们对中拉能源合作的政治意愿。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玻利维亚是拉美政治生态较为脆弱的国家,而巴西、阿根廷、秘鲁国内政治相对平稳。鉴于委、厄国内复杂的政治环境,应加强能源外交,与不同政党及政治势力沟通,以促成其对中拉合作的政治意愿。(2)探索合作新模式通过不同的股权结构安排,可选择全资、参股、服务合同等多种合作方式。考虑到东道国的能源市场开放程度以及能源政策调整特点,在法律制度完善、社会安定、无重大政治冲突的国家如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秘鲁等国,可扩大股权投资规模,而在法制不完备、社会不安定,并且有潜在重大政治冲突的国家如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国,可扩大技术服务或工程承包合作。同时,为防范投资风险和增强融资能力,应积极吸纳中国及东道国的金融机构参与,推广“银企合作”。此外,中国企业也可参与拉美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工程换石油”、“贷款换石油”等合作新模式。(3)资产、管理整合能力面临考验未来几年将是中国油企在拉美的资产消化、业务发展之年,特别是应提高并购、参股后的业务整合能力。就本地化策略而言,拉美的商业博弈环境较为复杂,资源国的政党政治、地方政府与联邦政府的关系、劳工及印第安人群体都是中国油企不可回避的因素。中国油企进入拉美,不仅是资本的进入,还应包括人员的进入、学习能力的提升,因而可培养一支从技术到管理针对拉美油气市场的专业化队伍。简言之,中国油企在拉美不能仅自视为“作业者”而应提升到“经营者”的思维高度。(4)探索油气投资争端解决机制拉美是油气投资纠纷争端多发地区,厄政府反对引用世界银行投资纠纷解决机制,而主张提请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解决。截至2010年7月,世界银行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存有10个针对委内瑞拉的投资纠纷诉讼,其中就有康菲、埃克森美孚等石油公司。可见,未雨绸缪,探索拉美油气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历史惯例和传统,有助于保护中国油企利益。(5)淡化能源合作的政治色彩为避免美国对中拉能源合作过度敏感,在宣传上,中拉能源合作要突出企业的市场行为,弱化其政治色彩。一方面,中拉能源合作要扩大产油量,强调“石油增量共享”策略,以缓解美国对中国与之在拉美“夺油”的疑虑,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与欧美公司合作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的立场。一旦与能源国发生合作纠纷,中国企业在据理力争,维护合理权益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到和资源国的双边合作大局,不能完全效仿欧美企业的处理方式。中拉能源合作要以企业行为为主,外交渠道为辅,在企业行为和政治关系之间灵活平衡。(6)规避市场进入壁垒总体来看,拉美国家的油气产业开放较为有限,资源主权意识增强。尽管一些国家怀有扩大中拉能源合作的政治意愿,但是,因拉美一些竞争力较弱的产业受到中国的冲击,同时中国近年来的资源需求上升以及海外投资增加,在拉美,关于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论调仍有一定市场。因此,为弱化能源合作的政治敏感性,可考虑设立海外投资公司,以较为隐蔽的方式进入合作对象国。(7)实施“本地化”策略吸纳东道国的优秀人才实施本地化管理,不仅有利于消除文化隔膜,而且有助于中国企业融入当地社会,这己成为中拉能源合作的成功经验。中国能源企业用工的“本地化”策略,在满足项目所在国的用工要求的同时,也为项目管理带来了诸多好处,即降低成本,避免中方人员变动频繁给业务带来影响;便于交流,方便海外工作顺利开展;易被当地企业接纳,有利于开发市场;促进当地就业,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为谨防作业区人身及财产安全问题,应就东道国的群体性事件、社会治安状况、种族冲突、阶层矛盾等因素构成的社会风险,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评估,并建立社会风险的预警和反应机制。(8)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为东道国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己成为跨国公司的共识。拉美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中国能源企业在开发拉美能源时,要尽力提供一些援助,或直接出资建造学校、医院、桥梁等公共设施。这样做能够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加强对当地的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