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自有《红楼梦》以后,传统的思想与写法都打破了。” (一)宏大而精致的长篇结构 1.多级叙事层次 贾、林、薛→大观园中女性世界→大观园外贾府男性→四大家族为代表的贵族阶层→整个社会→神话世界 2.网状叙事结构 宝黛爱情为主线,层层牵连,层层扩展。 (二)高超的人物塑造手法 1.打破类型化人物塑造模式,建立性格化人物类型。 2. 对心理刻画的重视超过以往任何作品。 3. 多侧面写人物,展现其丰富性 4. 借助对比、烘托来写人物。 (三)语言 纯熟的白话, 兼有 深沉的诗意。 1.叙事文字 简洁传神,准确有力 2.对话部分 特别能切合人物的身份、教养 、 性格及特定场合的情境。 3.诗词韵文 1个性化,即茅盾先生所说的“按头制帽”; 如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红豆曲》:“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照不尽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2情节化,它不是游离的,而是跟情节结合在一起。如 《红楼梦》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的 《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 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肋下生双翼, 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剖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庚辰 本批语 : “《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故用在践花日诸艳毕集之期。” 3借题发挥。如 《 红楼梦 》第 78 回“ 老学士闲征 姽婳 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 ”中 贾宝玉 祭奠 晴雯 时创作的 《芙蓉女儿诔》; 4暗示未来,即具有谶语性质。如第五回中的《红楼梦》曲子、金陵十二钗正册等的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