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答: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随着价值形式的发展而产生的。货币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以下几种形式:
(1)金属货币货币形式最初是采用金银条块的形式,每次商品交易都需鉴定其成色和分量,十分不便。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为了交换的方便,逐渐产生了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标明面额价值的金属铸币,货币的金属条块形式发展为铸币形式。它一般由国家铸造,作为法定的货币在市场上流通。
(2)纸币铸币在长期流通过程中逐渐磨损,由足值的货币变成不足值的货币,但这种不足值的铸币也和足值的铸币样流通。这种情况表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可以由价值符号来代替,于是就出现了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它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我国的宋代和欧美的近代出现了纸币以后,纸币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货币形式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仅仅是价值的符号。价值符号代替真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可能性在实现之前,必须赋予它社会意义,换言之,就是它必须获得社会的公认,公认它能代表真实货币进行流通。因此,纸币是由国家通过法定的途径发行的。这样的国家权力只有在本国范围内有效,在这样的条件下,货币在纸币形式上取得一种同它的金属实体在外部相分离且纯粹是职能的存在形式。纸币一旦通过国家强制发行后,就成为一个常量,不能够像货币贮藏手段那样,可以根据商品流通需要自行调节。尽管纸币的发行因人的主观意志而具有随意性,不过,旦当它进入流通,这种随意性便会消失,而受到流通规律的支配。
(3)信用货币信用货币,其基本特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能够节省流通费用,方便携带和结算。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不断发展,信用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银行信用产生的各种信用凭证,如支票、汇票、期票存款货币等,被社会广泛作为流通与支付手段,执行货币的基本职能,甚至在人们购买消费品时,大量使用信用卡。这些通常被称作真正的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指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
银行券是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在银行券可兑现金属货币的条件下,这些银行券代替了金属货币成为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的重要补充。银行券代替金属货币发挥流通手段的职能,不仅节约了金属货币,而且方便了交易。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的金本位制受到大大削弱,进而银行券的兑现也受到削弱。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大危机,这以后金本位制被逐步放弃,银行券也就停止兑换金属货币,因而变成了不可兑现的银行券。银行券变为不能兑现的信用货币,是现代国家的主要货币形式,被称为现代货币,而且银行券的发行权是由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垄断的。
存款货币是信用货币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存款货币就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银行作为替客户办理结算业务的中介,其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存款人发生支付时,可根据交易额在存款余额内签发支票,将支票支付给收款人。收款人可将此支票交给其开户银行,将付款人账户的存款额转为收款人账户的存款。这样,通过存款账户之间存款的转移来完成支付行为,可见,签发支票的存款起着货币的作用,所以称之为“存款货币”。存款货币发挥支付职能时,具有快速、安全、方便的优点,在发达国家中,已有90%以上的交易支付由存款货币代替有形的纸币。电子货币则是指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和支付。在支付时,既不需要现金也不需要支票,只需要出示这些卡片,并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处理就可以完成了。随着银行计算机网络化的形成,存款货币逐渐为电子货币所代替。电子货币是一种虚拟货币,不需要任何物质性的货币材料。电子货币既迅速又简便,能够节省大量的交易支付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