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胡风的理论可概括为“重体验的现实主义”,或能动的“反映论”。胡风的关注点始终是从生活到作品的“中介”,特别是作者的主体因素在创作中的决定作用。风理论的核心命题是“主观战斗精神”,主观战斗精神的的内涵是:创作主体需要在客观对象的活的表现中熔铸自己的同感的肯定或反感的否定,而客观对象也会以其真实性来促成修改、甚至推翻作家的上述认识。这个“相生相克”的的动态过程的结果就是新的艺术世界的诞生。而能够促成这一过程深入进行的动力则是作家认识这一世界的思想力,体验现实的感受力,投身于现实的热情,和而称之,即为“主观战斗精神。 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理论的三大支柱(三个主要观点):(1)“到处都有生活”说,即主张题材自由;(2)“精神奴役创伤”说,反对以“民粹主义”立场将人民理想化,也不赞同贬低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3)“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强调“五四”新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对胡风理论评价:胡风理论是对新文学某种局限性的一次反思,一次还不很成熟但非常有价值的反思。不只是胡风理论本身的不成熟,而且容许这种反思的时机和条件也不成熟。胡风的理论在四十年代没有受到重视,到80年代后才得到人们应有的客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