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哈希表长M=14,哈希函数H(KEY)=KEY % 11。表中已有4个结点:H(15)=4,H(38)=5,H(61)=6,H(84)=7,其余地址为空,如用二次探测再散列法解决冲突,关键字为49的结点的地址是()。
- 首页
- 执法资格
-
1.设哈希表长M=14,哈希函数H(KEY)=KEY % 11。
-
2.设有一组关键字{9,01,23,14,55,20,84,27},采用哈希函数:H(key)=key mod 7 ,表长为10,用开放地址法的二次探测再散列方法Hi=(H(key)+di) mod 10(
-
3.6 设哈希表的地址范围为0~17,哈希函数为:H(k) = k %16。
-
4.已知关键字序列为:(70,31,52,41, 88,12,27,66)哈希表长为9,哈希函数为:H (k)=k %9,解决冲突用线性探测再散列法,试构造哈希表,并求等概率下查找成功的平均查找长度。
-
5.若采用链地址法构造散列表,散列函数为H(key)=key MOD 17,则需 ( ) 个链表
-
6.给定散列表大小为17,散列函数为H(Key)=Key%17。
-
7.哈希法存储中,冲突指的是 关键字不同 哈希地址相同 散列地址相同
-
8.若根据查找表建立长度为m的线性哈希表,采用二次探测再哈希法处理冲突,假定对一个元素第一次计算的哈希地址为d,则第二次冲突后的下一个哈希地址为( )。
-
9.对于hash函数,H(key)=key%13,被称为同义词的关键字是( )。
-
10.若根据查找表建立长度为m的哈希表,假定对一个元素第一次计算的哈希地址为d,若该位置产生冲突,采用线性探测法处理冲突,则下一次的哈希地址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