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粉末原料在进行预煮时,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出现结团、结块、粘度高等现象。影响向下一工序输送和蒸煮醪的质量。为了防止预煮时发生这些现象,必须在操作中注意以下几点:
(1)加水比,粉碎的原料在进行预煮前,要加入适当的水进行拌浆。其加水量的多少不但影响醪液的粘度,而且还会影响以后酵母的发酵。加水量小,蒸煮后醪液浓度高、粘度高,造成输送困难,酵母发酵困难,加水量大,设备利用率低,生产费用增加。所以,正确的加水比是保证下工序能否正常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苕干原料采用1∶4,木薯原料采用1∶4-4.5。一般原料均在1∶3.4-4。在四川的一些生产单位,由于设备和菌种的关系,其加水比都偏高,这样虽然减少了糖的损失,但却降低了设备利用率,成本并不可能减少。
(2)拌浆,在粉末原料拌浆前,向拌浆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水温不得超过50℃,粉末原料进入后要充分拌匀,使其中无团、无块,在此过程中防止水温过高,以免产生“胶团”难以拌匀,影响蒸煮醪的质量和输送。
(3)升温,拌匀后的浆液升温预煮时,应缓慢加热升温,防止升温过快,引起结团和局部受热而焦化,通常升温时间应不少于20-40分钟。
(4)预煮温度和时间,预煮温度和时间应根据原料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情况下采用60一80℃温度下,预煮40-60分钟即可。实际生产中往往忽视预煮温度和时间,影响蒸煮醪的质量。
(5)使用粘度较高的原料时,可加入一定的细菌淀粉酶(α-淀粉酶),降低醪液粘度,有利于发酵和输送。同时,对于粘度较大的粉末原料,可加入其它原料混合使用或加大加水量的办法来降低粘度。